[ 热点话题 ] 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是大势所趋

2013-9-24 14:18| 发布者: smart |原作者: smart

简介:一、外资撤离说明了“中国制造”暂时进入平台整理期   实际上,在遭受金融危机后,为提振经济,美国提出了“回归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战略方针,欧盟和日本等也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支持政策。东南亚、印度等亚洲发 ...

一、外资撤离说明了“中国制造”暂时进入平台整理期

  实际上,在遭受金融危机后,为提振经济,美国提出了“回归制造业”的再工业化战略方针,欧盟和日本等也纷纷出台重振制造业的支持政策。东南亚、印度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也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脚步。而此时,我国因为人口、土地、政策等红利消失,能源、原材料、人力成本不断上升,加上税收提高和人民币升值,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外资出现了撤离的苗头。

  据波士顿咨询测算,中国劳动力成本已经高于亚洲**7个国家。其中越南的生产成本比中国低15%—30%,印度尼西亚比中国低40%,而劳动力成本最低的孟加拉国仅是中国的1/5。受此影响,伊藤洋华堂已计划将75%的在华产能转移至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爱世克斯和水野也降低了在华运动鞋等运动用品的生产比例,同时扩大在越南、印尼的生产规模。Clarks、K-Swiss、Bakers等国际鞋业巨头也已纷纷增设在越南、印尼的生产线。法国服装品牌,如艾格、西里欧,都开始在马达加斯加上建立加工地。

  撤离的外资企业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低技术、低科技含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后,无法在中国继续生存,不得不向东盟等劳动成本更为低廉的地区转移,如鞋类、塑料制品、玩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二是具有较强科技含量,但在中国同行日益强大的情况下,竞争力显著下降。且在美国激励政策的作用下,不得不回流美国,如卡特彼勒、通用电气等企业。

  虽然外国直接投资同比下降,但是中国目前仍然是最受FDI青睐的经济体。在由跨国公司评选出来的最受欢迎的东道国排名中,中国排名第一,领先于排名第二的美国和排名第三的印度。事实上,我国各种隐性成本还是有很大优势的。一方面,全世界尚没有像中国这样体量的经济体能够承接大量由中国转出的工厂。另一方面,中国的西部地区仍有成本优势,这里可以承接一些产业转移。

  二、要从战略高度重视制造业,打造高中低端协同发展的制造业体系

  总体来看,我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刘易斯拐点”即将来临、劳动力成本上升是不可逆的。我国经济已经到了产业必须升级、结构必须转型的发展时期。各种矛盾纠结在一起,我国经济正将面临巨大挑战。进则克服自身矛盾和外部冲击,顺利进入“起飞阶段”,步入发达国家行列,如日本、韩国;退则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增长动力不足,长期停滞,如巴西、阿根廷、墨西哥、智利等拉美国家。

  1.要进一步巩固刚形成的、还不十分牢靠的我国制造业全球竞争优势地位

  我国(占比19.8%)2010开始超过美国(占比19.4%),成为世界第一大制造国,打破了美国连续110年占据世界头号商品生产国的历史。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种产品产量居全球第一位。

  不过,虽然数量上我国已是全球制造业大国,但是内涵上还不是制造业强国。迄今为止,欧美仍然是先进制造技术和高端装备业水平最成熟的经济体,仍然领跑全球制造业的发展。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只是占据产业链的中端或者中低端,无法与发达国家真正抗衡。中国制造业处在“微笑曲线”的低部,低端制造、低成本竞争、低附加值出口的“三低”模式将长期存在。

  参与全球制造业分工,我国面临的挑战包括:

  首先是高端产业争夺。中国也正在进行从低端走向中端和高端的产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与发达国家由此必然产生产业领域新的“交集”,中国制造业未来在高端制造领域所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其次是关键技术争夺。中国制造出让了市场,却没有换回先进技术。这种现象在饮料、啤酒、洗涤用品、化妆品等“多国”产业以及计算机、移动通讯等高新科技产业比较突出。汽车没有发动机,IT没有芯片和操作系统,家电没有显象管。如何真正用市场换到技术到了攻坚阶段。

  最后是摆脱进口依赖。数据显示,70%的中国纺织机械,75%的高端机床依赖进口,75%高速胶印机,85%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装备,几乎100%的光纤制造装备,40%的大型石化装备、70%的汽车制造关键设备及先进集约化农业装备等仍依靠进口,拥有自主品牌的产品不足20%。生产设备国产化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如果外资大规模外流,中国制造业规模将迅速跌落。在缺乏自主创新技术的制约下,中国制造业不仅难以实现整体升级,还面临着日益严重的“产业空洞化”。

  另一方面,我国面临的机会也非常多:

  首先全球制造业正在复苏。据IHS计算,2012年全球工业产出占GDP的比例可能升至17.7%,增速连续第三年超过**经济部门,结束过去40年制造业日渐萎缩、服务业逐渐扩大态势。今年全球制造业占GDP的比例将升至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显示在全球经济举步维艰的形势下工业部门正在恢复经济增长引擎的作用。全球制造业扩容,对于一个刚刚迈入制造业大国的中国而言,无疑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全球各国重视制造业。欧美发达经济体对制造业的重视,并不会削弱中国制造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促进全球制造业的协调发展。目前全球正在发生所谓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和“第四次产业流动”,对我国无疑是重大利好。

  再有亚太经济炙手可热。有专家预测,世界贸易流量的波峰正在东移。未来的贸易量会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间增大。随着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推进,俄罗斯高调重申“俄罗斯的未来在亚洲”,朝鲜提速东海岸开发,东北亚区域发展计划渐次趋热,亚洲崛起,机会增多,对我们十分有利。

  中国制造业应该以危机为契机,融入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升在下一轮增长中的竞争能力。

  2.要把制造业当作支撑我国未来一二十年经济增长的支柱

  我们要采取“制造立国、制造强国”的方针,从国家战略角度确立制造业乃重业之首的核心地位,要把制造业看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根本。我国几十年后可能还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从基本国情出发,我国在很长时间里传统产业会占很**例,当然新兴产业会增长很快,但吸纳就业最多的,可能还是传统制造业。美国都在重回制造业,我国还未完成工业化,更应该高度重视制造业发展。

  一方面,我国经济增长潜力仍然十分巨大。从需求角度看,相对发达国家,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仍然较低,经济建设还有许多需要追赶的地方,差距还很大;从供给角度看,我国人均资本存量还不到发达国家如美国和日本的10%,我国人均产出又还不到发达国家的20%。这些差距决定了增长潜力。我国只要坚持改革开放,不瞎折腾,经济完全有可能以平均每年6%—7%的速度再增长20年,并赶超西方发达经济体。当前我国经济增速放缓只是属于周期性的放缓,前景仍然十分乐观。

  另一方面,经济增长最要倚重的就是制造业。比较各行业,我们发现,农业、资源、房地产、金融、基础设施等行业增长空间受限。首先,由于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阶段,农业萎缩是正常的;其次,我国是人口众多,但资源相对贫乏,大量资源需要进口和海外市场,资源受外部因素制约;再次,房地产行业因前期市场过度上涨,为缓解高房价带来的**矛盾,未来很长时期属于政策抑制行业;还有,金融要与实体经济相匹配,过去因货币超发而带来的流动性过剩,需要数年去杠杆化消化;最后,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也在过去数年间政府大举投资中接近饱和,未来空间也有限。算来算去,经济增长唯一有潜力的是制造业。

  目前制造业大概占我们GDP四分之一左右,必须而且完全有能力担纲未来经济增长重任。制造业市场容量伸缩大,创新空间广阔,吸纳就业人数大,非常适合我国国情,是一个最有希望高速发展的行业。

  所以我们提倡转型,并非淘汰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一些地方提到转型,就认为是转向服务业,这会误入歧途。毕竟,虚拟经济是分配财富的,实体经济是创造财富的。我们正确的做法,一是要巩固目前已形成优势的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制造业,逐渐进入高端制造业;二是要不断拓展为制造业服务的生产性服务业,在价值链上延伸,不仅做“微笑曲线”的中间附加价值低的部分,也要做研发和解决方案两端附加价值高的部分;三是我们还要加大创新投入,寻找属于自身的专属技术的制造行业。

  3.面对现实,提振制造,特别要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和中小微企业的作用

  当前我国制造业形势整体不容乐观。一是“产能过剩”问题;二是“产业空心化”。

  振兴制造业是必由之路,刻不容缓,尽管任重道远。

  (1)用中西部地区对冲东南亚等地区。采用差别化的工资和税收政策,形成东、中、西经营条件的级差格局,再造中西部地域低成本优势,吸引外资从东南向中西部转移,以抗衡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

  (2)把高端的制造业外资引进过来。过去三十年我们在低端制造方面吸引外资做的很成功,如果我们能够把高端的制造业也引进过来,就更成功了。

  (3)克服浮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我国制造业企业应向德国学习,只有在质量上、品质上、国际标准上有更大提高,才能在全球市场中占有更高的地位,并继续保持中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4)利用信贷、税收、审批、资助、咨询等手段,支持中小微企业创新,营造全民创新的生动局面,打造制造业自己的高端制造业,打造自己的具有竞争优势的制造产业和产业群。

  总之,我国经济体量很大、市场容量很大。制造业做大做强,就要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这个是趋势,也是潮流。

已有0人参与

会员评论

推荐创意新品

返回顶部